浅述乌木文化的特征(上)
作者:    发布于:2016-01-21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  “乌木”一词,在汉朝之前,实谓文化之概念;自道儒佛文化兴起之后,实谓乌木物质单纯名称和文化之双层意义,川人俗称乌木,即含意后者。“乌木”一物因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变易,主要埋藏于巴蜀古河床,泥石冲积层之中,经碳十四测定在三千至上万年之久的古代遗木,作为古代巴蜀文明自然与人文共进史上的重要生态构件,在历史上因河水冲刷等因素,偶有发现,川人视为珍宝。1980年我国改革开放至今,因城乡建设的需要,采沙大军发掘出大量乌木,被川人重视,形成当代乌木文化现象。
   “乌木文化”一词,史无此称,但据乌木俗传及其实物,数年纵敲历史,品证真相,发现从华夏民族久运的创世文明神话,到今天六千余年的过程中,乌木文化渗透其中,且有“乌木兴、中国兴,乌木衰、中国衰”之神奇现象等,得提法“乌木文化”一说,以解华夏文明秘藏乌木文明之谜。
   乌木文化,一则谓,以乌木神话时代“三白乌、三足乌”为本源,贯通华夏民族史上,通过乌木物态模式现象,得以反映的历史人文环境,以及乌木物质形成的生态环境。二则谓,以乌木神话时代“爱护环境,大众共存,冲破黑暗,获取光明和自由”的乌木思想,主导中华文化的进程,成为中华历史社会大众共存万法实践之宗源。
   乌木物质形成的生态人文环境,主要是第四纪晚冰期消融这一特大的主题事件,注入巴蜀生态环境的整体功能,形成以洪流为历史破坏性指标的生态进程中,巴蜀文化的演进无法避齐,“洪灾”这一生态背景的约束,和“天府之国”优越生态环境的吸引,产生认识自然,利用自然的因势利导思想,构成巴蜀先民以成都平原作为天堂的,特有的生态人文气质。乌木物质作为巴蜀生态背景的产物,其形成实况,对巴蜀先民当时的人文思考,和作为历史灾难记忆的传承,在更早期的乌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,共同合成的人文乌木,又构成巴蜀生态文化中特有的乌木人文气质。乌木人文成为生态人文的具体表现,以乌木物质和乌木模式作载体,代代传颂至今,这就是川人俗称乌木的来源。由此乌木物质形成的生态人文环境,是乌木文化不可分割的版块。
   乌木模式的存在状态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采用了“乌”和“木”两种基本的物态技术为特征,体现乌木思想发挥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客观现象。
   为了明确乌木模式和乌木思想,所处历史环境阶段中的特征,对其历史时期进行划分,夏朝之前,谓乌木文化历史第一期;夏朝至汉朝,谓乌木文化历史第二期;汉朝至鸦片战争,谓乌木文化历史第三期;鸦片战争至1980年,谓乌木文化历史第四期;1980年至今,谓乌木文化现实期。
   乌木文化历史第一期特征。乌木文化历史第一期,主要以乌木神话为特征,乌木神话分别以三白乌、三足乌、建木、扶木、若木等乌文化和木(树)文化为代表,构成华夏民族创世文明的乌木神话时代。
   史载“三白乌、三足乌”主生众鸟,亦为驮载太阳的神鸟,从黑暗中给大地带来光明;建木,立于天地之中,为众神上下天地的天梯;扶木、若木,一东一西,为乌之栖所。三白乌、三足乌、建木、扶木、若木等神话,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史前史,作为旧世界文化的终结,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开端,开启了创造新世界文明时代的历程。
   “三白乌、三足乌”为标志的乌文化,以“三”代称“天、地、人”的概念;以“乌”代称“黑暗、光明和自由”的概念,在史前史,天、地、人共存的环境中,效法太阳(光明)、鸟(自由)、黑暗(阻碍大众获取光明和自由的一切天灾人祸)等自然物哲理之间的形象辩证,经过漫长时期的实践,总结出大众活动的宗旨在于“冲破黑暗,获取光明和自由”。
   “建木、扶木、若木”为标志的木文化,在对树崇拜的基础上,仍然凭借自然哲理的形象辩证,以木表达大众对光明的需要,就象树对太阳的需要一样,唯有光明的生活,大众才能象树一样自由成长。以扶木、若木表达大众生存的地理环境,在以建木为中心,从西到东的地域。以建木表达大众需要建设,保护大众生存及其环境的领导中心,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,总结出大众活动的根本思想在于“爱护环境,大众共存”。
   以东扶木,西若木,为乌之栖所,表达乌文化和木文化的互动结果,产生了乌木文化;同时表达了建木所在地,是乌木文化的发展中心,一个实际存在的乌木王国诞生了。乌木文化以“爱护环境,大众共存,冲破黑暗,获取光明和自由”的乌木思想,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先河,标志着大众历史从人文启蒙主义的世界,走进了人文生态主义的世界。
   大禹建立夏王朝的成功,可谓乌木文化在华夏民族历史上的开篇巨作。尧、舜、禹所处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天灾是洪水,最具代表性的人祸是十日争霸,即流传于后世的十日神话。十日神话内容甚多,如史书载:尧射十日、羿射九日、帝俊生十日、十日浴汤谷、十日栖息于扶桑与若木、十日齐现天空等等。十日神话之日,义同三足乌,为追求光明和自由的领袖;十日之十,为多数。十日,为产生很多追求光明和自由的领袖,即为乌木文化的社会具体现象。因十日出现天空,万物焦枯,产生“尧射十日”(羿射九日乃夏王朝建立之后事),即“十日争霸”的社会尖锐矛盾。“尧之时,十日出,万物焦枯,尧上射十日,九日去,一日常出”。尧之时,十日争霸的社会矛盾得到解决,大众奉行乌木文化的思想得到弘扬,显示乌木文化发挥了强大的领袖力量。
   今四川地区发掘规模的乌木实物,佐证了史书记载尧、舜、禹时代天灾洪水的真实性。在禹的领导下,天灾洪水及其伴生的社会矛盾得到了有效的解决,随之而新生的夏王朝,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,结束了华夏民族一盘散沙的历史。在尧、舜、推崇乌木文化日渐光明的基础上,大禹王集团以民为本,把“乌木王国”爱护环境,大众共存的理想变成了现实,以国家文明里程牌的创举,开发出一片乌木文化的新天地。
   把一个大众生存的恶劣环境,变成了一个大众共存的良好环境,揭示出大禹王集团对待“天灾人祸”的生存环境,已经拥有了系统的环保思想和措施,其目的实现了乌木思想的要求,说明大禹王集团环保思想,是乌木思想之环保哲理内涵的具体表现。大禹王堪为中国文明史上的“环保大英雄”。
   尧、舜、禹是中国历史上,乌木思想产生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。大禹王的成功,是乌木思想的成功,标志着一个具有社会管理能力,爱护大众共存环境的乌木文化集团已经诞生。

博物馆地址:都江堰市青城大道中兴段花木城

成都办事处:成都市蜀汉路424号新天地B栋1楼    

电话:028-87577313 15828022453
邮编:610000
E-mail:857711151@qq.com

开馆时间:周二9:00-周日17:00

建议使用IE6.0以上版本 显示器分辨率为1024*768像素
网站信息及图片不得转载,否则必将追究法律责任
Copyright 2009 www.cdwumu.com 四川乌木博物馆-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蜀ICP备18038182号-1
技术支持:成都网站制作

川公网安备 51018102000098号